欢迎访一网宝!您身边的知识小帮手,专注做最新的学习参考资料!

关于七年级的朝花夕拾读后感7篇

一网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1984》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大家喜欢!

《1984》读后感1

昨晚终于把1984给读完了,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finally!

其实,除了主角温斯顿、朱丽亚,其他人的名字我仍旧记不得。小说里描述的历史背景压抑,压抑地像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又那么现实跟残忍。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思想暴政下的统 治,每个人都活得像行尸走肉,没有思想没有内容没有科学以及串改了的历史。唯有男女主角似乎是清醒的,区别在于男主想改变,想找到组织有契机去改变,他记录着他所参与历史阶段的各种政治 谎言,希望有一天能揭露虚假的“党”。而女主聪明机灵,在行尸走肉的环境里只想找到属于自己快乐的生活。但是他们想要的自由却是不被党所接纳的。将他们拘捕,残忍地折磨,改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变成同样的行尸走肉,并给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杀之。男主到最后都是清醒的,只是无力再对抗,两滴泪落到杜松子酒里,不知是感激解脱还是无奈悲伤。

看完书已经是半夜12点多,临睡前我内心是压抑的。我在想若是我生活在1984里,我会如同他一样吗?肯定不,我应该会选择被同化,活成像那个哼着歌洗晒衣服的妇女吧。忽然明白92跟我说的,作者是以一个上帝的视角在写这本书。

现在我所生活的环境,没有像小说里那么糟糕。但是书本警示我,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学会洞悉。微缩到生活里,如果不满足于现在的状态跟环境,那就努力提高自己,有能力去寻找另一个更适合的平台。

回头再去看看网上对这本书的书评,然后把电影也给看了。

.

《1984》读后感2

“让我们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遇。”奥伯里恩很早就对温斯顿说过这句话,最后这句话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真。

一直以来,温斯顿都在这个压抑的世界里活得小心翼翼,但命运早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已决定,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结果。关于茱莉亚和奥伯里恩,温斯顿一开始就猜错了,他被茱莉亚精湛的演技所骗,以为她是敌人,却没看到她的真实;而他对奥伯里恩莫名的好感促使他因信任自投罗网。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折磨让温斯顿失去了原本的模样,蛮横地摧毁了所有的思想。当他再次遇见茱莉亚时,两人因互相背叛而产生的强烈的自罪感让我唏嘘不已,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为了控制思想,恣意篡改历史、消灭字词,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谎言?

“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这是整本书中反复出现的口号,听起来很矛盾,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现实中。

对外有了共同的敌人,内部就能团结,忽略掉那些内部矛盾,让统治更稳固。想要自由就必须遵守既定的规则。越是无知越容易被控制而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迫切地想读第二遍,因为越到后面越发觉前面有许多没有注意到的铺垫和伏笔,有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没有那么普通。我始终记得那双老人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整个故事的结局。

《1984》读后感3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1984》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能昨晚终于把1984给读完了,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finally!

其实,除了主角温斯顿、朱丽亚,其他人的名字我仍旧记不得。小说里描述的历史背景压抑,压抑地像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又那么现实跟残忍。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思想暴政下的统治,每个人都活得像行尸走肉,没有思想没有内容没有科学以及串改了的历史。唯有男女主角似乎是清醒的,区别在于男主想改变,想找到组织有契机去改变,他记录着他所参与历史阶段的各种政治谎言,希望有一天能揭露虚假的“党”。而女主聪明机灵,在行尸走肉的环境里只想找到属于自己快乐的生活。但是他们想要的自由却是不被党所接纳的。将他们拘捕,残忍地折磨,改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变成同样的行尸走肉,并给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杀之。男主到最后都是清醒的,只是无力再对抗,两滴泪落到杜松子酒里,不知是感激解脱还是无奈悲伤。

看完书已经是半夜12点多,临睡前我内心是压抑的。我在想若是我生活在1984里,我会如同他一样吗?肯定不,我应该会选择被同化,活成像那个哼着歌洗晒衣服的妇女吧。忽然明白92跟我说的,作者是以一个上帝的视角在写这本书。

现在我所生活的环境,没有像小说里那么糟糕。但是书本警示我,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学会洞悉。微缩到生活里,如果不满足于现在的状态跟环境,那就努力提高自己,有能力去寻找另一个更适合的平台。

回头再去看看网上对这本书的书评,然后把电影也给看了。

《1984》读后感4

在与大家分享《1984》这本书前,先说点别的。哈哈!转眼间暑假已经开始了好几天。不知道大家在工作呢,还是家里蹲呢。其实暑假是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我的建议是在暑假看看书,提升下自己或者去打份工,体会赚钱的不易也不错。我的选择是打份工,明年就去工作了,这次暑假是最后一次了。虽然自己选择去打工,但是读书也不能落下。这次暑假给自己制定了计划,要读一些书看英文报纸。在我看来,读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像水于鱼一样。在读书中,我可以看到这个世界方方面面,也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一面。同时,读书让我能够去安静自己,不再浮躁。读书是一种放松自己的方式。想象一下,在阳台上放张躺椅,然后再拿本书。躺在椅子上看书喝茶岂不美哉。

好了,进入正题。《1984》这本书给我震撼很多,让我能够更深去了解社会。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感觉很压抑,这本书好像营造一种恐怖的气氛,让人恐惧,感觉阴森可怕。这本书差不多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想到了朝鲜,感觉真的很像,独裁、思想控制、监视无处不在。

书中的背景是这样,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话”—New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主人公温斯顿就是生活在大洋国的一个外党党员,他负责的就是篡改历史。看起来好像不可思议,历史还能被篡改?但是在这本书中一切都可以被篡改,除了老大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为政治,或者说极权而服务的。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温斯顿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开始怀疑这个社会,怀疑老大哥。他甚至在日记本中写下了打倒老大哥。其实,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是很痛苦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被监视,你的一个不经意间的眼神可能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温斯顿后来遇见了一个叫裘丽娅的女子。他们很快相爱,但每次约会都非常谨慎,为了防止被发现,他们每次回去的路线都是不一样的。之后,他们在租了一个房间,那个房间好像成为了他们的天堂,他们做着各种事情。不幸的是,被思想警察发现了。温斯顿随即被关押,并进行了“改造”,到最后他也成了爱老大哥的人,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

在书中,奥威尔在书中所刻画的温斯顿个人形象,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价值最后是失败的,个人价值被否定。这本书是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写的,预言1984年发生的事情。但是书中说的世界将会变成三个国家并没有发生,新话也没有出现。我们换个角度看,其实我们的出行,就餐,打电话,大数据都是知道的,以及路边无处不在的“天网”,还有网上的很多信息都是过滤掉的。有时候我们都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或许只是生活在政党制造的世界当中。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就是,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去探究事情的真相。

《1984》读后感5

“让我们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遇。”奥伯里恩很早就对温斯顿说过这句话,最后这句话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真。

一直以来,温斯顿都在这个压抑的世界里活得小心翼翼,但命运早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已决定,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结果。关于茱莉亚和奥伯里恩,温斯顿一开始就猜错了,他被茱莉亚精湛的演技所骗,以为她是敌人,却没看到她的真实;而他对奥伯里恩莫名的好感促使他因信任自投罗网。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折磨让温斯顿失去了原本的模样,蛮横地摧毁了所有的思想。当他再次遇见茱莉亚时,两人因互相背叛而产生的强烈的自罪感让我唏嘘不已,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

为了控制思想,恣意篡改历史、消灭字词,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谎言?

“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这是整本书中反复出现的口号,听起来很矛盾,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现实中。

对外有了共同的敌人,内部就能团结,忽略掉那些内部矛盾,让统治更稳固。想要自由就必须遵守既定的规则。越是无知越容易被控制而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迫切地想读第二遍,因为越到后面越发觉前面有许多没有注意到的铺垫和伏笔,有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没有那么普通。我始终记得那双老人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整个故事的结局。

《1984》读后感6

今天是乔治·奥威尔114周年诞辰。

奥威尔的经历和思想都比较复杂,他是极权主义的坚定反对者,但他的出发点却不是哈耶克式的自由主义,而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东西,他同情社会底层,反对所谓资本主义对工人和农民的剥削。

奥威尔继承了英国文人的政治讽刺传统,是个一流的讽刺文人,但他对政治、经济、商业道德、自由市场的认知却相当肤浅,甚至有人说其在这些方面是“完全无知的”(美国法学教授爱泼斯坦语)。尽管如此,奥威尔对极权政治之恶的揭发却充满了天才般的深邃、精准和预言性。

1946年,他搬到苏格兰西海岸的一个荒岛上隐居,并于1948年完成了新小说,他将这一年份的后两位数字颠倒,给新书命名为《1984》,在书中,他细致地勾勒了极权政治给人类社会制造的阴暗图景,其基本主题是,在强大的极权(集权)政治下,个体意志、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会遭受怎样的命运,卑微的个体如何与无所不在的权力和无所不管的`国家作斗争。奥威尔曾跟朋友提到他撰写《1984》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诞生了奥威尔的国度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担忧没有到来,但不幸的是,他的担忧却在另一些国度几近成为现实。

有人反对将奥威尔称为预言家,说他只是政治讽刺家,是的,在奥威尔的时代,《1984》是对历史的讽刺,但更加讽刺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更像是对历史的预言。奥威尔的不幸还在于,当一个社会最需要阅读奥威尔之时,正是这个社会最悲哀之时,而这却是奥威尔最成功之时。

《1984》读后感7

断断续续的,我终于将《1984》重新读完了,这本书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呢,主要是几点疑惑。

一是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从他的言语里可以看出他对“理想主义”的温斯顿的思想可以说是十分了解,而且从他参与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的反派老大古的著作的写作来看,他对真实的世界,甚至是“正确”的思想是有清晰的认识的,但他的所做所为却完全是为了维护当权者的利益,究竟是权利的魅力太大,让他完全的沦陷,还是他原本就是一个不够“正”的人,只是他足够聪明,了解所谓“躁动”的人心里想些什么,又或者他发现“理想主义”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少数人的理想主义永远无法战胜群体的欲望甚至个体的欲望,如果不同流合污,自己的生存也会成为问题,所以他选择独善其身,做对自己最好的事,而不是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第二个疑惑是温斯顿最后是“信了”,还是放弃了“不信”,我认为两者是有区别的,后者意味着所谓的改造温斯顿并没有成功,只是极权逼疯了人。

对于这两点疑惑,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没有统一的答案,而我的心里或许也有我更愿意相信的答案(事实上我相信奥是看透后自我欺骗独善其身,温并没有相信,只是放弃了“不信”),我疑惑的原因在于我迫切的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罢。

《1984》读后感8

今天是乔治·奥威尔114周年诞辰。

奥威尔的经历和思想都比较复杂,他是极权主义的坚定反对者,但他的出发点却不是哈耶克式的自由主义,而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东西,他同情社会底层,反对所谓资本主义对工人和农民的剥削。

奥威尔继承了英国文人的政治讽刺传统,是个一流的讽刺文人,但他对政治、经济、商业道德、自由市场的认知却相当肤浅,甚至有人说其在这些方面是“完全无知的”(美国法学教授爱泼斯坦语)。尽管如此,奥威尔对极权政治之恶的揭发却充满了天才般的深邃、精准和预言性。

1946年,他搬到苏格兰西海岸的一个荒岛上隐居,并于1948年完成了新小说,他将这一年份的后两位数字颠倒,给新书命名为《1984》,在书中,他细致地勾勒了极权政治给人类社会制造的阴暗图景,其基本主题是,在强大的极权(集权)政治下,个体意志、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会遭受怎样的命运,卑微的个体如何与无所不在的权力和无所不管的国家作斗争。奥威尔曾跟朋友提到他撰写《1984》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诞生了奥威尔的国度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担忧没有到来,但不幸的是,他的担忧却在另一些国度几近成为现实。

有人反对将奥威尔称为预言家,说他只是政治讽刺家,是的,在奥威尔的时代,《1984》是对历史的讽刺,但更加讽刺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更像是对历史的预言。奥威尔的不幸还在于,当一个社会最需要阅读奥威尔之时,正是这个社会最悲哀之时,而这却是奥威尔最成功之时。

《1984》读后感9

我曾开玩笑地说,读一读末世,反乌托邦,才能深切体会到自己目前的生活有多么幸福美好。果然,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在庆幸:幸好我还拥有思考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极权主义的社会充斥着绝望与血腥,中途穿插着温斯顿与茱莉亚短暂的情感交集是唯一一抹闪烁的亮色,可这段闪烁的光就像一个鲜亮的苹果落到赛马者的帽子上,来不及稍作停顿就已滚落到沙土中,被飞驰的马蹄踩得粉碎。

悲剧果然是将美好的东西建立起来再毁得粉碎还要补上两脚。原本1984的世界就一派监狱似的铁灰色调,好不容易温斯顿才拥有玻璃珊瑚中透着碧色苍穹的宁静天地,那里的语言都被刷的五彩斑斓,画眉雀跃吟唱着歌儿。我想象着暗调的画面中,仅仅温斯顿和茱莉亚是彩色的,失去思想的人群化作团团灰色的呓语围绕着他们,两人的手悄悄相握,目光却一致地、平静地注视着远方,毫无交集。

可惜玻璃镇纸被摔成了碎片。

“让我们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奥布兰终究是仁慈的,他让温斯顿的肉体活了下去,即使那是一具行尸走肉,但是没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了。在极权主义下,奥斯都选择了适应它的生存方式,他活的很好,不必与肮脏的办公间、劣质的杜松子酒、一塌糊涂的粉色炖菜为伍,而是活在整洁明亮的地方,只需要举杯用葡萄酒解决一个又一个思想罪犯。当温斯顿吃惊地喊叫“他们也抓到你了!”的时候,奥布兰平静有多少有点遗憾地讽刺道“他们很久以前就抓到我了。”奥布兰也是个有故事的人,问题是:妥协与否。

不大乐意跳出书本去联想现实,我是个对政治不太感冒的人,宁愿停留在可以无忧无虑歌唱的群众阶段,做一个清醒的人太累了,如奥布兰一般的人了解时代的黑暗却倒向黑暗,把一个个觉醒又不打算妥协的人拉拢或者改变,这未免太过令人悲哀。当时代在逆流的时候,你是要选择顺流还是逆流?1984会让人联想到那个逆流式的时代,人人身不由己,命如浮萍。

我一直在追求自由,却发现人生是一个个扣好的圈子。我翻越了栅栏,以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那只黑羊,却发现自己身处于一个更大的牧场中。据说众多思想家对自由的定义有200种之多,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于我而言,我是深受追寻自由之苦,就像是要捕捉一丝风,谁又能做到呢?思索了古代庄子的《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太玄了,怎样去“游无穷”呢?怕是要飞升成仙了罢。温斯顿最终还是没能寻到与双重思想对立的双重自由——即肉体和精神上的自由,他不畏死,然而生不如死却迫使他屈服,肉体的压迫禁锢了精神的飞升。

已经足够了,偶尔放纵自己思考,稍稍在边缘游离不担心越界最后歌颂我们这个时代的平安喜乐。

和1984比,我们还是不错的,不是么?

《1984》读后感10

作者以极左的社会主义思想描摹了一个极权社会,这是一个反乌托邦的作品,那个社会信奉唯心主义,一切皆由心生,一切皆可篡改或者叫毁灭,把一个有记忆有意识的人一步步的在内心挣扎和极权统治下彻底毁灭。

亲情、爱情、信任等等一切都被毁灭,人类的文明就此终结,大洋国用仇恨和无知去缔造另外一种“文化”。读完让人久久不能能平复,尤其是在阁楼上突然从电屏传来监视者的声音,犹如耳畔。正如兄弟会书籍节选的那段文字,那是一个一切都可操纵的社会。值得一读。

“战争”这个词就变得能使人误解。也许说得准确点,就是通过将其变得连绵不断,战争已不复存在。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的战争对人们造成的那种独特压力也不复存在,而代之以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三大国不是互相开战,而是同意永远保持和平,每个国家的边界都不受侵犯,结果将完全一样。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每个国家都仍是自成一统的天地,永远不会有外来危险所带来的使人头脑清醒的影响。真正永远的和平和战争将是一回事。这一点——虽然党员中的绝大多数只是在浅层意义上明白这一点——就是党的标语“战争即和平”的内在含义。

党不是原先意义上的阶级,其目的不是将权力交给自己的下一代这样简单。如无其他办法让最能干的人留在最高层,它会完全准备好从群众阶层中提拔整整新的一代。关键年代里,党并非世袭体制这一点很大程度上能化解反抗。老式社会主义者被训练跟所谓的“阶级特权”作斗争,他们以为不是世袭的,便不会是永远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寡头政治的连贯性并不需要在实际意义上世袭,也未能想一想世袭贵族统治总是短命的,而像天主教会这样具有吸纳性的'机构,有时会维持几百到几千年。

寡头统治的要旨不是父传子、子传孙,而是坚持死者加诸生者的某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只要它能指派自己的后继者,统治集团就永远会是统治集团。党所关心的不是血统上的永存,而是自身的不朽。只要等级化结构永远保持不变,至于是谁掌握权力并非重要。


《1984》读后感精选10篇相关文章

★ 读后感精选摘选

★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简短范文5篇

★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精选5篇

★ 《骆驼祥子》读后感450字优秀10篇

★ 读后感汇总大全

★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精选写作模板

★ 2022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六百字10篇

★ 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

★ 《童年》读后感初中作文800字10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

Z范文网范文协会网范文档案馆